2009年5月27日 星期三

科技的大眾奢華

大眾奢華的由來

大眾奢華,我們也可以視為大眾精品(masstige)一詞,是近年來新出現的詞彙,指的是 mass(大眾)與 prestige(名聲;魅力)兩字所組合的新詞,指的是一種品牌,價格介於「大量生產的低價位商品」與「有品牌、高價位商品」之間。

就大眾奢華發展的背景而言,主要是全球化下的經濟蕭條所帶來的消費型代轉型。在上篇我們介紹了結合品牌的科技產品,我們要知道「頂級奢華」趨勢背後,勢必就是有一群完全不同的族群,追求「平價、實用導向」的趨勢,就以往來看,這兩個族群似乎發展成一種M型的極端質,有錢的人追求品牌、特殊材質、精品所帶來的奢華感,沒有那麼強大經濟後盾的消費者,很務實的選擇功能性強、故障率低的產品,外觀可能成為最後考慮的項目,但由於近期經濟大蕭條的影響,人們開始普遍害怕消費,但有希望能夠保持生活品質的享受,隨著人們消費態度的轉變,開始出現大量以低價為前提的商品,除了打出低價牌之外,還強調產品有著「低調奢華、經濟享受」的優點,也就是具有流行性、時尚感但又低價的產品,此作法除了滿足害怕消費的消費者罪惡感外,也開始廠商重視設計本身所帶來的附加價值力量。

當然,此效應也開始發生在科技產品的銷售與設計上,舉例而言,筆記型電腦最早鎖定金字塔頂端的顧客,重視外型、時尚、或是強調大尺吋大螢幕、超強功能,價錢當然也是頂級的規格,但現在廠商也重視需要筆電基本功能、低價的顧客族群,小筆電的出現就是為了滿足大眾的需求,但小筆電一開始出現的動機是為了填補數位落差,但歪打正著的遇上經濟蕭條的時代趨勢,業者發現消費者的反應後,開始針對小筆電加以設計、包裝,運用頂級筆電的行銷策略(像是與品牌結合),讓人人都能享受筆電的方便、好攜帶等功能,又滿足了消費者追求流行的需求,讓它一夕之間成為大眾奢華的最佳代名詞。


低價不代表廉價

消費者在消費策略上的改變,讓低價商品不再與「廉價」等負面印象劃上等號,舉例而言舉例而言,近年就服飾業來說,平價商店像是ZARA,UNIQLO,H&M等,都以快速跟上流行的設計以及便宜的價格在經濟蕭條的時代吸引消費者,以量取勝成為關鍵策略,除了低價之外,當然產品設計本身能不能跟消費者的生活風格產生共鳴也是重要的關鍵,於是乎,業者開始明白低價要不等於廉價的秘密法寶就是產品本身的設計,因此,人們可以期待物美價廉的科技產品,但廠商卻要思考如何在低價策略之下以設計和質感取得戰場上的一席之地,我想這是不論是科技業,而是任何其他產業都因該注意到的時代趨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